第一次看這部片子是在高中同學的慫恿之下.在家裡跟著抱一包衛生紙看的.
可惜看完.衛生紙被同學抽了個乾淨.我卻只抽了一張--擦桌子用的

十七八歲.把憂愁當感動的年紀.我跟著同學看一部據說會流淚的好電影.

夜奔的步調有種沉靜的緩慢.是在默然裡翻滾的情緒.也是悶火慢燒的壓抑感
吵鬧的人偶爾也會喜歡安靜的氛圍.就算睡覺也好用.
會喜歡這部戲.我想除了它溫火慢燒的氛圍外..對白也佔了很大的部分

"那是千軍萬馬化作一滴男兒淚"

"這一個背轉身,既是生離,也是死別了"

或者一些記不清楚的.

"戲子沒有名字.哪部戲紅了他.他就叫什麼."

"明明沒見過面卻感覺認識了很久很久..."等等

其實
對於所有的劇情隔了五六年以後.都已經有點模糊了.最清楚的是戲中乾淨清楚的幾句對白

"也許我回來.是為了在故鄉埋一滴眼淚.好讓我這一生也有鄉愁"

觸動我最深.也許因為老是想回家吧.有時即使身在家中.也還是想回家.奇怪的感覺
雖然有鄉愁.卻居然是身在故鄉產生鄉愁.是不是有種弔詭的諷刺呢?
如果能夠在某一塊土地埋一滴眼淚.也許就會在心中長出鄉愁滋味.
高中的時候覺得莫名地感動.大學卻清楚的感覺到那股浮萍飄蕩的無根感.
和最喜歡的那本小說連結在一起.它是這麼說的

"這個孩子沒有根.不找個人拉著.不知道要漂到哪裡去了".

又想到陳之藩說的."在自己的土地裡旅行.感覺不到鄉愁.去到美國之後.才知道想念故鄉的滋味.."
男主角和陳之藩都在國外說出這樣的話.是不是我的想念還不夠味呢?
這樣的鄉愁只是我附庸在他們無奈的一個註腳...可能還是過於擴張這樣的傷春悲秋了.

並不是很懂崑曲咿咿啊啊的唱些什麼.我是庸俗的流行歌曲愛好者.
古典樂可以接受.爵士也尚稱可以.主要是我分不清楚音樂的類別.
在我的世界裡.只有好聽的音樂與難聽的噪音..因此鑑賞能力不足.填充耳朵有餘.
夜奔.是我第一次聽崑曲在唱些什麼.
因為在這部影片當中.尖銳的聲音不顯刺耳.配合著劇情有種莫名的蒼涼存在.
而一個背轉身以後的永別.則帶有太多中國人獨特含蓄的遺憾失落後悔.
在中國特有的壓抑文化底下.夜奔內斂的味道裡品的到茶回甘的感覺.

我純粹是以一個電影觀眾的心情去書寫想法.也許帶點偏頗的喜好會過度美化了這部電影的意境.
然而就如同杜甫李白.幾個字總被延伸幾萬字註解一般.
誰也不知道是後人將自己的心情投射到無辜的杜甫李白身上.還是本就有那麼多的悲喜交加

光是打些電影的感想.刻意忽略演員的部分.其實是我對演技沒有深刻的了解.不敢對演員多下評論.
一部好劇本就夠我獨自創造出幻想的世界.說我有顆想像的腦袋也不為過.
但這部電影參演的演員都是我滿喜歡的.相信也有很多人喜愛.
當不喜歡暢銷跟喜歡暢銷的人都喜歡某一群人時.
也許是因為.這一群人有了戲裡的味道.也有了令人舒服的感覺.
例如歸亞蕾.我看著她的臉就覺得舒服.是一種享受.
儘管她已經是媽媽級了.已經演老太太了.還是享受.

是部好片子啊.夜奔(一邊喝茶一邊回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indones 的頭像
    dindones

    隨便寫寫

    dindon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